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 着力实践湾区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着力实践湾区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常年或季节性的,其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季节或年际水深变化超过30%的水域,如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滩渚地或其他积水地带。——《拉姆萨尔公约》


11月8日至13日,为实地深入了解广东湿地现况,指导企业拓展湿地修复与建设业务,吴季松院士赴粤考察调研,并就“湿地修复规划理论与实践”在广东省中山翠亨新区戴思乐科技园开展了水生态与湿地修复专题培训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由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吴季松院士(雄安)工作站联合主办,吴季松(戴思乐)工作站筹备处承办,并得到了本次培训活动的所在地政府——翠亨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与关怀。



调研活动中,吴院士首先前往位于中山翠亨新区的湿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以当地的湿地为例,进一步研究湿地学,指导湿地修复。



图为吴季松院士现场考察中山翠亨新区湿地


11月10日上午,专题培训在戴思乐科技园正式开始。首先,戴思乐科技集团董事长陈梅湘女士致欢迎辞,对吴季松院士、周怀峰教授及袁兴中教授的受邀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图为陈梅湘董事长发表致辞


接下来的培训讲座环节,吴院士首先围绕《湿地修复规划理论与实践》,对如何修复湿地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提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天然的蓄滞地区以及水禽的繁殖越冬地,对保护其他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修复湿地时,需要进行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施工、生态运行, 终达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辅相成。除此之外,吴院士还列举了国内外众多经典湿地的实地考察为例,进一步加强了在场学员对湿地修复规划实践的认识。



图为吴季松院士亲自对学员进行了连续一天半时间的培训


同时,吴院士介绍了多个自己主持的湿地修复与治理工程的过程,分享了湿地治理的经验,如黑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



又如新疆英苏村湿地修复工程,2000年的塔里木河尾闾千年固沙灌木系统几近崩溃,林区蜕化为半荒漠地区,胡杨干枯,红柳少且干黄,青草等植被近乎绝迹,动物群落也很难看到,居民已全部迁离。


湿地开展修复后,2013年的塔里木河尾闾胡杨林系统开始恢复,胡杨长出了新芽,红柳返绿,青草等植被开始在河床上成片长出,黄羊、野兔等动物也四处可见,居民得以搬回到了原来的村落。



图为断流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迎来了水源,当地的罗布人泛舟河上


吴院士还介绍了一些世界先进的湿地经验,如他曾考察的苏格兰凯斯内斯的湿地面积有4000km²,在苏格兰环境保护局的努力下,保护得很好。曾有人打算开发这一片荒地,造林牟利,当地民众发现这种开发会破坏生态之后,多个民间组织呼吁,政府也进行干预, 终保护了湿地资源。目前苏格兰的淡水生态系统由91.7%达到I-II类,是有正常居民在内生活的 好的水生系统。



图为风景秀美的苏格兰凯斯内斯湿地


11月11日,华南师范大学的周怀峰教授进行了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型升级”的专题培训讲座。针对大多数企业关心的孵化器如何盈利的问题,周教授指出,孵化器的本质是生产能够具有自我生存能力企业的企业,其目的就是要盈利。想要做好孵化器,其关键在于筛选入孵企业,确立专业技术方向,并提供投融资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


周教授以戴思乐湾区孵化器为例,指明其目前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产业,如果湾区孵化器定位为专门进行中水回用和海绵城市相关的企业孵化,且有污水处理、节能环保等的技术背景和团队,那么其他相关企业,也可能会来到这里发展,形成专业性的聚集, 终有利于湾区孵化器的发展与盈利。此次讲座,不仅使在场民营企业受益匪浅,对于当下科技孵化器的孵化载体、孵化服务以及孵化企业的优化与升级,也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图为周怀峰教授授课现场


11月12日,作为指导海口湿地建设的总设计师,重庆大学的袁兴中教授为在场学员开展了课题为“湿地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的培训讲座。通过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湿地的恢复技术、原则及目标等,袁教授表示,湿地恢复的工程师应是配合大自然的设计师,工程的机械设备等应用与否,必须先考虑大自然对人为改变的“承载力”,若超过就会造成湿地不可复原的破坏。


袁教授的授课,为企业应如何拓展湿地修复与建设业务,给出了非常具备指导意义的理论与落地的方向与方法。



图为袁兴中教授授课现场


首先,袁教授介绍了国内河流及水库湿地修复的实践中,三峡水库澎溪河湿地的修复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当地借鉴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理念,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平缓的土质库岸上进行挖塘,塘的大小、深浅、形状不一,这就是三峡水库消落带基塘系统。


在基塘中,当地居民筛选种植耐冬、耐淹、具有较强的环境净化功能、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 终将生态环境问题复杂、面积巨大的消落带化害为利,实现了对湿地进行生态友好型的利用。



图为三峡水库澎溪河湿地的河岸基塘系统


随后,通过西南武陵山以莼菜为核心的山地湿地农业等案例,他强调,湿地资源也可进行可持续利用:西南武陵山以莼菜为核心的山地湿地的当地居民,通过利用荒弃水田,种植莼菜,采取近自然管理方式,每亩莼菜田农民的收入可达4000元,加上村落附近的莼菜作坊加工、销售后的收入,每亩莼菜田的实际收入超过万元。更为可喜的是,在获得莼菜丰产的同时,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这是湿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



图为重庆石柱县黄水镇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莼菜


培训中袁教授提到,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Olentangy 河流湿地公园,实质上是一个持续二十多年的整体生态系统实验。当地通过建设牛轭湖、生物保护塘、暴雨花园、生物洼地、保留河岸林等一系列湿地修复策略, 终将污染较为严重的Olentangy河建成为风景秀丽的Olentangy河流湿地研究公园,达到了河流污染治理的目的。



图为有着双肾形态的实验湿地——Olentangy河流湿地研究公园


另外袁教授还提到,在欧洲的伦敦湿地公园内,种植了大量鸟类喜食的浆果类灌木,公园的苔原湿地区前还设计了小溪流、卵石滩、丛状挺水植物及水中木质鸟巢,这为虾、蟹、水生昆虫及鸟类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有趣的是,木本湿地区还设计了多孔穴木质结构,供湿地公园内的昆虫如蜥蜴、甲虫等使用。


有人评价,“这是一个让入惊异、奇迹般的地方,使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图为木本湿地区为昆虫提供生境的多孔穴木质结构


吴季松院士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发表了《循环经济》《湿地修复规划理论与实践》《世界特色小镇巡视》《百国考察廿省实践生态修复》《知识经济》等十多本著作。“吴季松院士(戴思乐)工作站”主要以“水生态与湿地修复”为课题,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



图为吴季松院士著作《湿地修复规划理论与实践》


创立于1998年5月,戴思乐科技集团以“守护人类生态文明”为使命,立足于水,专注于文旅产业,深耕“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领域。通过此次院士工作站组织的针对湿地修复和水生态修复的培训,进一步明确了集团“生态治水”、“水利生态”的生态修复理念,让大自然发挥自我“疗愈”的巨大能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辅以 少量的现代科技手段,给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提供助力。



分享到:
上一篇:北京 · Superlife | 当泳池水质堪比饮用水时是种什么体验? 下一篇:陕西省扶风县县长齐军建考察戴思乐科技集团


粤ICP备18035882号-13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7. 戴思乐科技集团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189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戴思乐服务热线

400-666-4646